澳门赌场,澳门老葡京官网

藏羌彝非遗展演——德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17 16:17 浏览:
【字体:    】
分享到:

1.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主要反映的是宗教的内容,包括了藏族传说中世界的形成,藏族的起源,量理学,工巧明医学,天文,历算,文学,诗歌戏剧,美术,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以画言史,以画叙事。唐卡在其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以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嘎玛嘎孜画派尤为突出。嘎玛嘎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2.藏纸

藏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草、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生产出工艺独特的藏纸。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直到上世纪50年代,藏纸还在西藏广泛使用。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3.麦宿土陶

“麦宿土陶”产于四川省德格县普马乡绒达村一带,原名上麦宿,位于德格县县境东南麦曲上游两岸,麦宿土陶是藏家的传统手工艺品,土陶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土陶。

麦宿土陶用麦宿当地的一种特殊的蓝黑土和一种藏语叫“色多”的石头(中译为金矿石)作为原料,首先对蓝黑土和金矿石进行晒干、整碎、过滤。加水反复用力揉捏均匀后,将土陶泥放在自制的木版上,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敲、打、锤、转动等多种程序,然后用木刀在土陶泥胚上进行整平后,晾晒数小时后,由自制的抛光的器具(石头或动物的皮子)进行抛光后,再由木刀进行雕刻花纹,最后架起柴火火烧2小时左右,就制成了各式各样藏式土陶。

所制作出的麦宿土陶颜色有2种(土黄色、黑色),所制出的藏式火盆、藏式火锅盆、酥油茶壶、土陶瓶、土陶罐等作为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品,同时使用这些土陶器具,它具有无毒优化水质以及增进口感的特性,并且可以帮助消化、治疗胃病等功效。目前麦宿土陶已逐渐走向市场。

4.藏香

藏香,多数用于佛教祭祀活动,亦有少量家居的净晦辟邪。其制作工艺流程蕴含着藏文化的精髓。主要配料有藏红花、雪莲花、麝香、藏寇等。藏香相传系公元7世纪时由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所创,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藏王松赞干布虔信佛教,为供奉从长安和尼泊尔请来的两尊释迦牟尼生前亲自开光的佛祖12岁和8岁等身佛像,松赞干布责成大臣吞米·桑布扎研制供佛之香。吞米·桑布扎以藏医学为指导,精心研制出了手工水磨制香技艺,从此藏香开始在各地流传。2008年藏香制作技艺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铜铸技艺

麦宿铸铜技艺是19世纪时由宗萨寺第一世宗萨钦哲仁波切所传,2002年,宗萨康谢五明佛学院工巧明系金银加工班增设铜铸班,麦宿铜铸制作技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与藏区各地佛像制作的优点,在精雕工艺细节上更是细腻。鎏金铜技术是在传统铸铜工艺的基础上调整传统配方并结合现代工艺技术研发而成,在全藏区可说是史无前例的独门技术,也是近乎失传的古法工艺。

6.牛毛绒编织技艺

此技艺产生于藏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至今,这种技艺及其制品一直伴随着草原牧民,成为其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藏族牧民从日常生活用品到衣着和居住帐篷等,都离不开牛羊毛编织技艺,包括原料加工,搓毛线、编织、擀制等工序,可根据需要制作成毡垫、热子、毡帽、毡披、毡鞋等成品,既保温防潮,又经久耐用,极具高原特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